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是楚国春申君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到了晋代,松江、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名为“扈”的竹编工具捕鱼为生,又因古人们称江河入海处为“渎”,因此,松江及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改为“沪”,这就是上海简称的由来。上海,如今已是中国的中心城市、国际化的大都市,申城、魔都、不夜城……它拥有很多个代名词。它有容乃大的胸襟、依江傍海的气势,兼具古典与现代之美,无愧为东方最璀璨的明珠。百年外滩、摩天大厦、石库门、老洋房、风情街……上海的城市名片可谓数不胜数,一物一景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故事。
行走在外滩上,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的十里洋场,形形色色的外国资本家、大佬人物、充满冒险精神的弄潮儿,还有《上海滩》中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外滩周边一些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的建筑,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沧桑变化,与对岸的摩天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外滩对岸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位于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建成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电视塔,登上塔顶,黄浦江两岸风景尽收眼底,如果在250多米的悬空玻璃观光廊上俯瞰,那种震撼和景象,相信会令你终身难忘。
而那些隐匿在市中心的老洋房,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那尖翘的屋顶、小巧的阁楼、斑驳的铁栅栏,是老上海建筑中的珍品。这中间包括很多名人故居,具代表性的有周璇居住过的枕流公寓、张爱玲居住过的爱丁顿公寓、徐志摩与陆小曼居住过的环龙路花园别墅11号等。风情街也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不论是十里霓虹的南京路,还是文艺青年中意的多伦路,亦或是梧桐点缀、宜动宜静的衡山路,还有人流如织的城隍庙上海老街,仿佛将上海的过去与现在不断迭映于眼前,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览文枢
国际化的背景、前沿的视野,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的高校拥有其他地域高校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众多学子们正在这片沃土上孜孜进取、勇攀高峰。这座城市所兼具的人文气质和现代化气息,孕育出多所巍巍学府。这其中既有以“复兴中华”为己任的复旦大学,以“科教济世”为使命的同济大学,也有“桥梁”界的翘楚――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的“师者”――华东师范大学,还有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许多颇具特色的大学,如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纽约大学等院校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话高校: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同济大学
在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上海,有这样一所大学:她的前身是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她的校名由德文“Deutsch”(惯常音译为“德意志”)谐音而来,意寓中德两国合作共济,她就是同济大学,一朵东西方学者共同浇灌下成长起来友谊之花,一所历经峥嵘岁月而不减风采的百年老校。秉承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同济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中始终不忘其志。学校坚持将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学科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利用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和“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注重发挥其溢出效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方面的形式和领域,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建设发展作贡献。在为桥梁与隧道、水环境治理、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之外,还取得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鲜明的国际氛围也是同济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学校拥有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意学院、中西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是我国大学与多个国家协定的合作项目,汇集了中外教育、经济和企业界的优质资源,同时也是我国大学与其他国家重要的交流窗口。
同济大学不仅具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职能,在倡导环保的社会进程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力量。学校全面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科技节能、管理节能和宣传教育节能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通过举办中法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等举措,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的前沿阵地。
节选自《高校招生》2016年04期高考指导专刊
杂志订购电话:(028)8665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