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时的金陵城。2016年,我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照片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游历所照。照片中定格的建筑物上,金闪闪地印着“金陵女子学校旧址”,那曾经是我梦想绽放的地方。
云卷云舒,风飘风落,抬头一望,时间恍然已过去一年有余。如今的我虽身处南京求学,而曾经心心念念的南京师范大学却远在十公里之外。就像昔日的桐叶也会重认旧日的足痕,现在回想起当时曲折的升学路,正印证着那句话,“每一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复读”,多么刺耳的一个词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我躲进被窝里,歇斯底里地哭,想把这一年承受的压力和经历的艰难都随着眼泪发泄出来。另一边则是母亲在我耳边喋喋不休:“你看看自己的成绩,再看看学校的录取分数,你呀,读省内的二本院校都难!”她的手指不断地在电脑上猛戳,也敲击着我那所剩无几的自尊,我受不了了,大声喊着:“够了!大不了再复读一年!”“复读?你开什么玩笑!”母亲的反应比我想象的更激烈,“现在正是高考改革的时期,去年是四川卷,今年出现了全国卷,明年全部都用全国卷,考什么,怎么考,都不知道!你以为复读就能大幅涨分,简直不可能!”
这是玩笑话吗?又或者是一场梦?这是我辛苦读书的结果吗?“你不是考重点大学的料!”母亲的话如鲠在喉。家人也相继地劝我,“复读就是浪费青春!你妈妈的分析都是有理有据的!”还有一些所谓的填报志愿专家也不停地催促我去参加各种志愿咨询会,并振振有词地说,“对于一名文科考生,复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那几个夜晚,思绪纷乱的我多次无助地哭泣,脑海中不断想起没上一本线而被高校挡在门外的那张失落羞愧的面容,和被重点大学踢出场外的难堪场景。脑子里反复纠结盘旋着复读还是上大学的念头,担心的是花费了一年的光景,难不准第二年还是考不上。
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地域?
面对“滑铁卢”般的高考成绩,在否定了我复读的念头之后,母亲竭力为我寻找其他的出路,“想读重点大学,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重点大学的独立院校,再通过考研升到本校,但一年的学费好几万,你要自己想办法贷款!”后来,我和母亲达成共识——不读专科、不读民办、不读独立院校。再加上我有限的成绩,我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没有学校可读”的状态。
我们漫无目的地参加高校的招生咨询会,母亲为了能让我顺利升学,什么专业都往我身上“砸”!师范专业、旅游相关专业、管理类相关专业、医药类相关专业,甚至连我完全不了解的特殊教育专业都列在了拟定的志愿单上。一天,母亲兴冲冲地推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给我的理由是,“这个学校刚刚升入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是特色,堪称特殊教育领域的‘南京师范大学’!”我满脸委屈地说到:“我对这个专业一点都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更适合我!”
“你说的那所学校在黑龙江省的边界上,你一个女孩子,非要跑大半个中国去上大学?
“那为什么不让我选择南京这所学校的英语专业呢?”
“特殊教育学校的优势不在于外语专业,你的成绩被这所学校录取还是很有把握的,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的专业呢?”
看出了我的犹豫,母亲耐心地跟我介绍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发展前景:“这所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获得了国家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项目,这个项目中不乏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前景都非常好。”母亲又缓和了语气说道,“英语专业也不用放弃,可以把它填在后面几个志愿里。”
选择了的路,就要好好前行
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心中的路也渐渐开阔起来,选择城市,是为了选择更多资源,选择更多资源,是为了让我在深造和就业方面有更多机会。如今的我,已经被这所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顺利录取。专业学习刚刚拉开序幕,我正在慢慢涉猎专业领域,希望能像母亲所说那样拥有一个满意的平台。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母亲希望我在南京求学的建议是正确的,这里汇集了众多高等教育资源,让我能在课余时间踏进那些我仰慕的名校,去触摸带着历史痕迹的校园建筑、感受浓郁静谧的文化气息、聆听名师大家的谆谆教诲……
在考生们无暇顾及志愿填报的时候,家长的配合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尊重孩子的意愿,合理分析录取情况,充分了解院校和专业信息,做好“情报员”,这是本分,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强势干涉,“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考生自己了。故事中的母亲虽然有不合情理的地方,比如在复读问题和选择院校问题上进行干涉。但是在后期能够充分与孩子沟通,为她分析利弊,最后顺利录取,也体现了这份志愿填报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不禁试想,如果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规划的考生,又会与家长如何“斗智斗勇”呢?我们并不赞成考生将志愿选择权完全交给父母。考生是“主角”,选择自己继续前行的方向,父母是“参谋”,给予必要的引导,两代人沟通交流,共同准备,这样才能收获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节选自《高校招生》2017年04期高考指导专刊
杂志订购电话:(028)86658330